特首的位子很「特別」,要坐上這個位子不容易,但要坐的好又穩,可比摩西分離紅海更要困難。尤其是一位「GENTLEMEN」領導,知識份子們或許喜歡與紳士多交流。如果他是特首呢?那答案就不見得理想。
先從香港人的經濟態度看起
英國殖民約一百五十年歷史,在異國統治下的香港華人,對英國人有諸多不滿。不過英國將香港打造成為「自由貿易港口」,只要各憑本事,靠著經商翻身成為中上階層的白手企業家可說不在少數。也的確在這小小的彈丸之地,尤其49年後大量的大陸人民至港定居,生活條件就更加困難。每個人日日夜夜努力奮鬥,除活下去的基本需求外,能夠賺多少就多少,有好的地方就往哪裡去,都是香港人的價值觀念,多少造就了外人對香港人的負面印象,冷漠與自私刻薄。
政治上香港人對於「國家」的觀念當然就薄弱了些,97年前是港英旗,97年後成為洋紫荊旗;但中國人不離故土的意識形態同樣影響香港人,即便是移民海外港人,在97後發現情況並沒有改變太多的情況下,有些人也選擇回港定居,一方面是對國外的不適應,另方面也顯露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感情,與上述所說,就算是自私自利,但共同目標皆是守護自己的人身權益,與生長土地的永續發展。
回歸後的香港人曾有數次大規模走上街頭記錄,從董建華時代橫跨到現在的曾蔭權。兩任特首不僅背景不同,同樣在施政方針上也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董建華是個不折不扣的商業成功人士,航運業出身的他,做起生意有著縱橫四海的豪邁氣魄,他的背景加上口才,是為贏得首任特首寶座的重要關鍵。
但他太過商業氣息的作風,卻不見得能夠坐上任何位子,尤其是政治領導者的角色。23條立法觸動了所有香港人的神經,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都因此可能被剝奪,五十萬人的大遊行,讓董建華發現民意的「可怕」,不得不撤回基本法草案,但已讓董的政治信賴度降到零,兩年後黯然去職。
曾蔭權為公務員體系出身,在1995年起擔任政府重要職位,先後歷練過財政司、政務司長等位。在董建華辭職後,曾蔭權以政務司長的優勢,溫文儒雅的形象當選了繼任特首。向來以蝴蝶結西裝裝扮亮相的曾蔭權,面對香港民眾不斷的要求全面普選的聲浪,表示自己亦十分支持,且與民眾站在同一陣線的決心。
07年曾蔭權面對民主派的挑戰,也順利地獲得第三屆特首連任
但漸漸地,曾蔭權的蝴蝶結形象,也從原本的溫文儒雅轉變成為「八面玲瓏」。不斷的強調自己任內一定完成普選的承諾背後,陸續的開始出現失言風坡,如民主文革說,全面否認自己當年對六四的看法,強調自己的意見就是全港人的意見,多項風波,都間接推翻他在07年競選連任對任內推動普選的承諾。
近來香港正舉行補選,據傳政府可能推動鼓勵民眾不要投票的策略,又讓泛民主派對曾蔭權大表不滿,對此曾蔭權仍表示推動普選決心不變。
曾蔭權的舉手投足仍然溫文儒雅,蝴蝶結西裝也數十年如一日,但紳士成為政治領袖時,兩者必備的個性可就有些衝突,最深感受的依舊是廣大民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