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昨天公開發表演說,對近日來母語課程在小六會考上是否所佔比例太多做了澄清,
表示母語教育是新加坡發展的基石,雙語都能夠掌握,才能面對今時今日在世界上的競爭趨勢,不過華語教育也要能夠有所變化,增加各種能讓學生快樂學習華語的教學技巧。
對於李總理的演說,以華語為母語的我絕對給予正面的評價,但能改變新加坡學生對母語學習的不足?
問題根源絕對在於目前整個新加坡的教育環境下,「華語=母語」這個定律是有待商榷的。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採英制體系,同時各項教學也以英文教學,母語課程除外。學生從幼稚園所接觸的環境即是純英語環境,這般環境所培養的精英,以英語表述各項學科的能力十分完備。而英制教育也讓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能與英美澳等英語系國家相互接連,初院畢業學生可以A LEVEL的成績申請進入英美等頂尖大學入讀,或是留在新加坡就讀本地大學。想當然爾,新加坡的整體工作環境所使用的語言,自然也是英語。因此,這些新加坡的華人菁英未來若生育下一代,在家庭裡所溝通的媒介也都會以英語為主要管道。
目前,甚至十幾二十年後的新加坡,所有人口中的母語只有「英語」,華語在新加坡的消逝也將「指日可待」,到時華人的對自己身分的意識,也許將只剩下自己的黃皮膚與黑眼睛........
或許這不太可能,目前新加坡的小學與中學以上皆有華語課程,並針對學生的華語程度與語言學習能力調整,同時為了保持華族學生對華語的基本掌握,在會考時也必須要考華文並及格才能通過,但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們,面對筆劃複雜,發音多變化的文字,顯得就會難以適應,並逃避華文的學習。而根據這樣的情況看來,雖然大家生為華人,但顯然地多會確認自己的母語為英文,華文就變的只像是學校教育強迫你學習的「外國語文」。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迅速成長,讓新加坡在採取全面英語化環境的路上,看見還有另一條路的商機,決定兩條路並行,如此新加坡才能夠獲得更多鄰近國家所沒有的優勢,保持自己在亞太地區領先的競爭地位。不過當教育部長黃永宏脫口:華文佔小六會考比例過高,有改進的空間時,也代表新加坡的華文教育路線,還是有待改進,這些孩子們,都視華文為洪水猛獸。
回過頭來,仍要肯定李顯龍總理的演講,對於母語教育的推動,做了最有力的裁示。或許新加坡政府認為自己不是「華人國家」,但從今日的局勢來看,新加坡普遍被歸納為「大中華區域」的一員,無論是在血統或語言上,與兩岸三地的聯繫與交往,新加坡總是被視為自己人。未來若新加坡要繼續加強與中國的關係,華文教育必須從小就能在新加坡人的腦中根深蒂固,一出生就應該先學好自己的母語,再到學校裡學習官方語言,才能較穩固地,同時掌握兩種語言的優勢,更加深自己對華人身分的認同。
目前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可將自身的「軟實力」傳播到新加坡,這些軟實力當然包含文化、娛樂、藝術等多項成果,順應目前全球化下快速的資訊傳播流動,立即地傳遞到當地,當周遭的華文事物增加,成為主流,多少也能改變新加坡人不願意面對華文學習的態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