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到周日,中環總輕鬆地能轉換印記,成為菲律賓籍為主的女性勞工們的聚集之處。這般景象已經不見任何稀奇之處,在台灣主要城市的火車站商圈,所聚集的外國勞工人數遠超過於在中環所見。
但在中環所看到,卻有某些相異點,比如香港的產業結構原因下,甚少勞力密集性的傳統製造產業,因而香港的外籍勞工絕大多數是女性,主要是家庭幫傭與老人照顧等工作,工作時間從一到六,星期天才是真正有機會喘口氣,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而另一有趣之處,在觀光旅遊業興盛的香港,每棟主要購物商場與大樓間,都有串連好的天橋,讓觀光客在颳風下雨時刻,不必冒雨穿越川流的馬路虎口。也不知何時,這些在這片土地上打拼的異鄉嬌客,進駐了這些天橋,席地而坐,許多素未謀面的姊妹們用塔拉加語或當地母語興奮的聊天,平時一至五的她們,與雇主間操著英語或是不流利的粵語,佩服著她們的語言學習能力,但只是環境的壓力所激發的無限量潛能,有一絲的無奈感。
她們早就準備好了一天的食物,選擇不用收取門票的天橋做聚會,這遠比到麥當勞或大家樂,還得花上主餐或飲料的費用,狹小的空間,也無法數十數百個姊妹們一同談天說地,更符合經濟效益,所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遠在家鄉的親人們所著想,也許只需要適應外地遊客們對她們投射的眼光,可能帶有歧視的意味。也許每個在星期天造訪中環的遊客們會對她們的集會,做出了兩種可能的想像假設:中環的環境水準不如原本他們造訪之前的期待,或是刻板的認為她們有礙整體香港觀瞻。至少本地民眾已經習慣這樣的景象,只是偶爾「賓妹」兩字仍會脫口而出。(註:某些香港民眾對菲籍女性勞工的稱呼,帶有輕蔑之意)
無論覺得她們辛苦或是可憐,都只是將自己的價值理念套用在她們身上,所得到的感覺都是帶有最初的偏見。我選擇單純的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與香港人或是其他地區沒有任何的差異,語言與文化只是表象。香港這個地方只是她們的過站,最終幾年後,她們會回到自己的歸屬地,也就是支撐著她們成長的動力的故鄉。
吃完了大家分享的家鄉食物,看完了中環菲律賓商店播放的家鄉電視節目,當天晚上她們又將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等待下一個星期天,中環街頭仍然能夠聽到她們的身影與談笑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