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台北「雙」國際機場的功能定位

近來松山機場的命運,在政府部門的兩岸定期航班正常化下,簡直是黃袍加身,氣勢火紅。因位處市區而受到商務型旅客的喜愛,如此無須再自行開車或是搭乘巴士前往桃園機場。自2008年底兩岸達成定期航班正常化的協議,以松山機場作為兩岸直航的主要機場之一,配合去年七月捷運文湖線的通車,當年為了在松山機場設站,還特地改變興建路線。原本政府對松山與桃園機場的定位:前者主國內,後者主國際的界線,隨著政府將松山機場恢復國際線,爭取直飛上海虹橋、首爾金浦以及東京羽田等亞洲市區機場路線,聯結形成東北亞的「黃金鐵四角」,未來這些航權談判若能成功,兩岸直航班機次增加,松山機場將再度站回國際機場的舞台上。

令人懷疑的是,松山機場做好準備了嗎?或者,應該對桃園與松山機場的功能定位提出問題並質疑。

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正式啟用,取代松山機場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國際機場,原因就在松山機場位處台北市區,北臨基隆河,又接近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毫無擴張的空間,不得不另尋他處興建新機場。而30年前開幕的桃園機場可說是全亞太地區最先進的機場,如今滄海桑田,十七八年的桃園機場就面臨原本的第一航廈發展飽和,但第二航廈的興建卻問題重重,雖然自2000年啟用後至今已有十個年頭,整個軟硬體的更新卻不如鄰近的香港與新加坡,近年更落後於上海與北京等機場,或許這不是桃園機場在亞太區域地位逐漸沒落的主因。政治因素導致我國在航權談判上的困難度也顯得有些高,加上近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狀況呈現疲乏,某部分的產業選擇外移,連帶的影響到貨運的成長,這些都是原因。

這兩年兩岸直航正常化,對台灣本地的航空公司確是一利多,在新聞報導上可見各家航空之間在爭取航線航班分配的角力戰,縱然每條航線並無所謂的獨家壟斷,但每家公司熱門航線幾乎班班客滿,票價也因此都維持在高價未見跌落,兩岸熱絡的航空市場商機是我們所樂見的。但無論是松山機場或桃園機場,在軟體與硬體的設備改善上皆不見起色,機場捷運二十多年前口口聲聲要動工,二十多年後終於「動工」,但1998年才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機場的機場快線早已通車許久;機場的飲食部門早就讓人詬病,不但選擇性少,食物價格也高得驚人;另外牆壁剝落、漏水等等狀況早就見怪不怪,這些小地方往往都會直接地影響到旅客的觀感,如此這座機場的評價在他們心中如何,答案早已揭曉。

也許這些問題能夠用「錢」來改善,但單獨一項整修工程就所費不貲,若要同時修繕桃園機場與松山機場,兩個同時肩負起台北的國際航線任務,同質性太高,也無形間浪費預算,損失的是你我納稅人的錢。更別忘記我國擅長「把餅做大」,高雄小港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也都有著國際線功能,但飛航的航線與航班卻往往讓人忘記,「原來這是國際機場」,而每年砸在這四個國際機場的經費,都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有人認為提升松山機場是為了可和首爾的金浦、東京羽田、上海虹橋等市區機場建構運輸網絡,便利商務性旅客。但我們回頭想想,這三地的機場後來皆被取代,原因也和松山機場相同。當然回過頭把市區機場提升回國際線功能,都是為了滿足商務型旅客,但以目前台灣的整體環境來看,都不能和上海與東京等地相提並論。而發展與這些地方的航線,的確是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但若要完全認為是滿足商務旅客,未免有些牽強。但如果主攻兩岸航線與上述這些航線的松山機場,能夠確實發揮效用,這對台灣的航空業發展,也是正面的評價。但莫忘桃園機場才是台北的國際機場,而現在的桃園機場,必須要做一些重大的改變,才能挽救他的「國門形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