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期望開啓中小企業在兩岸專業會展的仲介平台建構

「麻雀雖小,但聚集起來卻有意想不到的力量」,這句話可以用在台灣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式上。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台灣的中小企業對於國家的發展而言,可謂維持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8年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統計調查可知,中小企業即佔所有行業的百分之97.64,約123萬3984家,出口總額約1兆6400億台幣,佔台灣總出口額的百分之17.31。

台灣的中小企業多屬傳統製造產業或電子製造產業,製造業每年出口至世界各地的金額維繫了台灣向來以國際貿易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現象下,企業在生產與銷售各項流程上已擺脫地理環境的侷限,由於區域內鄰近國家間貿易往來,在生產與運輸上所花費成本將少於跨洲間貿易,台灣出口銷售的主要來往國家以鄰近區域為主。中國大陸近幾年來一直為台灣最大出口對象,再加上同文同種的優勢,排除2008年前因政治情勢的限制。在2008年底正式三通後,經濟合作的主要框架已經建構。

但許多中小企業對於開拓如何開拓大陸市場仍抱持著疑問,各省市的產業環境大不相同,如何開發全新的中國大陸客戶,可能也是中小企業主最想知道的答案,「貿易仲介平台」的建立大大能夠降低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尋找對岸買家的困惑。

大陸中央單位與各省政府皆曾派出大小不同的經貿採購團到台灣做大規模採購,尤以去年江蘇團赴台採購總額聲稱十億元的面板產品最為轟動。之後雖然大陸中央級單位將不再至台灣採購,但各省市政府將接手此一任務,今年陸續會有不同地方的大陸採購團前來台灣洽談商品採購事宜。外貿協會也將成為這些大陸地方採購團在台灣的主要聯繫平台,由貿協主辦各項產業展覽與採購洽談會,幫助中小企業主能夠找尋到對岸買家。

台灣各個產業公會與民間的兩岸企業交流協會或許也能建構類似的貿易往來平台,可在中國大陸各省舉辦主題性的貿易展覽與會議,安排台灣企業前往參展,一方面達成銷售成果,也能因此對當地環境有初步的認識,建立銷售網絡。更進一步的讓這些會展常態化,成為每年或每半年固定舉辦的活動,更可消弭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從事經貿往來的各種資訊不對稱現象,早日達到貿易往來過程透明化,讓台灣中小企業能夠增加競爭優勢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現代與傳統交鋒下的濕巴剎,浴火重生




請仔細看,上面這張照片,很像是個台灣南部的某個傳統市場。你我都曾見過,熟悉的攤販正俐落的切著豬肉,主婦們等在一旁仔細確認是否為自己所要的東西,並一邊討價還價。

我只說對了一半。

這的確是傳統市場沒錯,但並非在台灣,而是位於新加坡市中心雅柏中心傳統市場,傳統市場在當地又被稱之為「濕巴剎」。「巴剎」指的就是源自波斯文裡的「市場」(Bazar),通用於馬來文中,新馬一帶的華人社會也將此稱之為巴剎,而非我們台灣人所謂的菜市場。更進一步的濕巴剎指的是「傳統市場」,因為各項材料的處理都在市場裡進行,地板到處可見是又濕又黏,也就被稱為濕巴剎;相反地現代化的超級市場就被稱為乾巴剎。

除了名詞說法與台灣不同之外,其他的,幾乎是大同小異,在台灣傳統菜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的,在新加坡的濕巴剎,一樣能夠見到。

傳統的華人家庭主婦一早就到巴剎準備一天全家老小所需要的餐點材料,肉類、蔬菜、各種香料與醬料在此一應具全,每個攤位的老闆都有其獨特的專門商品,一賣就是好幾十年,代代相傳的經營下去。顧客們可以花上更多時間仔細的挑剔。買多一點能否有「service」?行,老闆說了就算。想還錢,但今天錢帶不夠該怎麼辦?沒問題,可以先賒著,改天一起還。左鄰右舍不約而同上街買菜,恰好可以一起買,兩人合購划算更多,媲美現在最流行的網路合購湊團風。

傳統華人的人際倫理觀念充滿著「見面三分情」,一當彼此熟稔之後,希望有甚麼樣的要求,很容易的就能達到所求,攤販們能夠世代家族式的經營攤位,最為關鍵的即是這層人際網絡的建構。

在我去年11月造訪這座位於Bugis的傳統巴剎後,那份小時後常常陪著家人到菜市場買菜的回憶,一個個的全都回到腦海當中,講的是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或是英文都無所謂。長久以來華人對於巴剎的生活依賴性高,物質上當然是溫飽的需求,另一方面,心理上也有讓人產生歸屬感的感覺。

時至今日,高度現代化下的新加坡,不太有早上就出門到巴剎買菜的主婦。這些主婦們早上都得趕著做工,從日到夜。晚上可能有時都要在公司責任制加班。就算能夠準時下班,也都習慣都有空調,燈光明亮的乾巴剎購物,嫌傳統的巴剎又濕又髒,買個菜都要花上好長一段時間。



於是,老一代的人逐漸凋零,新一代的人連嫌去超市都麻煩,更何況是傳統市場。沒人來濕巴剎,攤販們生意不好,但能夠轉行做什麼?他們也不知所然,下一代總是有更高更遠的夢想,誰願意天天在市場裡殺雞殺豬?

supermarket當道,許多組屋管理中心在考慮應該將結束掉濕巴剎,轉型成為現代便利的超級市場,才能夠創造更多營收,濕巴剎在新加坡的數量逐步下滑當中。

然華人社會結構,是因為彼此的關係建立後,會更緊密網絡的各個單位。關係的建立,就筆者個人看來,或許是對某種事物具有共通的價值觀與認知,屬於一種共同的信仰理念。濕巴剎雖然式微,但在許多新加坡人的眼中,仍然是她們生活中的一部份,失去這樣事物,就等於讓自己對生長環境的歸屬感又少了一項。

許多民眾也開始紛紛支持保留濕巴剎的存在,不要大企業的經營,不要便利明亮卻毫無人情味可言的SUPERMARKET。新加坡各區機關也發現了民意的方向,也表示將依大眾的期望,視為繼續保持濕巴剎存在的可能性。

雖然我們未必像過往般與它如此親近,但在它可能消失之際,大家終於發現不能沒有它。它是所有新加坡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對自己身為新加坡人的認同關鍵,一切都在變,但「傳統」是不能完全消失的。

今天回頭再去台北市的南門市場瀏覽,雖然因家裡環境關係不能開伙,但光是逛過一圈後,發現了許多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人情味,以及自己身為華人的認同。

下一次再到新加坡,相信照片中的巴剎,應仍能出現在我眼前。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新加坡為亞洲國家貨幣升值開了第一槍




走過前年全球性的金融大海嘯,這場幾乎重創所有亞洲國家經濟的一場大災難,在一段的時間的「共體時艱」階段過後,經濟復甦的燕子悄悄地先拜訪了亞洲地區,各國在今年第一季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數據皆有亮眼的表現,雖然我們知道GDP的快速成長來決定經濟是否復甦,不全然是正確的,但快速成長的背後仍須面臨緊接而來的影響,如通貨膨脹的壓力,匯率政策也須重新討論。可見的是接下來亞洲各國政府將要長思貨幣競相升值在亞太區域發生,新加坡已經率先開砲,緊縮匯率政策,導致星幣兌換美元比高達1:1.38的門檻。

筆者觀察新加坡身先士卒的原因,或許是新加坡已經意識到經濟復甦後所面臨的現象,不啻是個循環過程,這兩天新加坡公布了2010年1到3月(Q1)的經濟年化成長率高達百分之32.1 ,若成長速度不變,今年新加坡全年的經濟成長率按照當地媒體預測,應該在百分之7到9左右,上修2.5個百分點。既然今年一整年將是一個正面的表現,MAS(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央行)大膽的鬆綁了利率與匯率管制的政策,讓星幣對美元匯率以小幅漸進式的漲幅來穩定貨幣與股市的成長。



接下來鄰近國家的馬幣、人民幣、韓圜與台幣都面臨「不得不」升值的壓力,新加坡成為第一個由政府主導升值的亞洲國家,無非也是想觀察其他國家在貨幣政策上採取的手段,若他國貨幣皆升值,就有利新加坡進一步採取持續升值或是回頭壓制。只是該地企業就必須注意在營業上匯率的利差,可能會侵蝕其原本獲利總額,而原料供應國的貨幣跟著升值,生產上也勢必得付出更高成本,造成新的危機。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青海地震及中國政府的「形象」




2010年4月14日早上七點五十分,一場7.1級的地震讓中國的青海省玉樹縣瞬間夷為平地,最少四百人喪生與萬人受傷,生死未卜。玉樹縣為少數民族--藏族自治區,因地處海拔四千公尺以上,雖有媲美香格里拉的美景,一旦遇上天災(尤其此次地震屬損害力量最大的淺層地震),損害的程度加上搶救的困難,都將再度考驗著中國官方的搜救能力,更加令人擔心死傷的狀況會遠超過我們所想像。
原因就在於「形象」。


並非懷疑中國軍警的援救能力,接近兩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的慘烈狀況,與此次青海地震相較,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雖及時拯救出了許多瓦礫堆下的倖存者,發生了許多堅強生還的奇蹟。但對中國的國際形象來說,當國際組織與外國的援救力量深入後,皆會發現許多其實因為「人為因素」而造成更多死傷的負面狀況,中國政府樂意接受外國專業搜救隊伍的專業能力,以搶救更多受困的災民。


只是當地原本生活環境極為落後,公共基礎建設的不足,暴露了中國在東西兩邊發展失衡的缺陷,沿海地區交通與生活建設完善,民眾多半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若到此次的青海災區一望,外國隊伍看見此一景象,可能也會陷入如何搶救的沉思中。若再學李組長契而不捨的線索追尋精神,將會看見更多「不能說的秘密」,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若是直接的報導出來,中國政府將又面臨國際形象上記上一大汙點,自然中國政府面子也將掛不住。


目前青海地震災情因地理環境的限制,無法立刻更新最新的發展狀況。但中國政府接下來將會面臨更多危機時刻的應變考驗,包括解放軍力進駐的速度人數,何時連絡各國專業搜救力量進入災區搶救。這些處理也許都將為中國的國際形象打分數,但在這之前,也盼望中國政府此時切莫浪費時間在做形象管理,心無旁鶩的拯救生命,是為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