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現代與傳統交鋒下的濕巴剎,浴火重生




請仔細看,上面這張照片,很像是個台灣南部的某個傳統市場。你我都曾見過,熟悉的攤販正俐落的切著豬肉,主婦們等在一旁仔細確認是否為自己所要的東西,並一邊討價還價。

我只說對了一半。

這的確是傳統市場沒錯,但並非在台灣,而是位於新加坡市中心雅柏中心傳統市場,傳統市場在當地又被稱之為「濕巴剎」。「巴剎」指的就是源自波斯文裡的「市場」(Bazar),通用於馬來文中,新馬一帶的華人社會也將此稱之為巴剎,而非我們台灣人所謂的菜市場。更進一步的濕巴剎指的是「傳統市場」,因為各項材料的處理都在市場裡進行,地板到處可見是又濕又黏,也就被稱為濕巴剎;相反地現代化的超級市場就被稱為乾巴剎。

除了名詞說法與台灣不同之外,其他的,幾乎是大同小異,在台灣傳統菜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的,在新加坡的濕巴剎,一樣能夠見到。

傳統的華人家庭主婦一早就到巴剎準備一天全家老小所需要的餐點材料,肉類、蔬菜、各種香料與醬料在此一應具全,每個攤位的老闆都有其獨特的專門商品,一賣就是好幾十年,代代相傳的經營下去。顧客們可以花上更多時間仔細的挑剔。買多一點能否有「service」?行,老闆說了就算。想還錢,但今天錢帶不夠該怎麼辦?沒問題,可以先賒著,改天一起還。左鄰右舍不約而同上街買菜,恰好可以一起買,兩人合購划算更多,媲美現在最流行的網路合購湊團風。

傳統華人的人際倫理觀念充滿著「見面三分情」,一當彼此熟稔之後,希望有甚麼樣的要求,很容易的就能達到所求,攤販們能夠世代家族式的經營攤位,最為關鍵的即是這層人際網絡的建構。

在我去年11月造訪這座位於Bugis的傳統巴剎後,那份小時後常常陪著家人到菜市場買菜的回憶,一個個的全都回到腦海當中,講的是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或是英文都無所謂。長久以來華人對於巴剎的生活依賴性高,物質上當然是溫飽的需求,另一方面,心理上也有讓人產生歸屬感的感覺。

時至今日,高度現代化下的新加坡,不太有早上就出門到巴剎買菜的主婦。這些主婦們早上都得趕著做工,從日到夜。晚上可能有時都要在公司責任制加班。就算能夠準時下班,也都習慣都有空調,燈光明亮的乾巴剎購物,嫌傳統的巴剎又濕又髒,買個菜都要花上好長一段時間。



於是,老一代的人逐漸凋零,新一代的人連嫌去超市都麻煩,更何況是傳統市場。沒人來濕巴剎,攤販們生意不好,但能夠轉行做什麼?他們也不知所然,下一代總是有更高更遠的夢想,誰願意天天在市場裡殺雞殺豬?

supermarket當道,許多組屋管理中心在考慮應該將結束掉濕巴剎,轉型成為現代便利的超級市場,才能夠創造更多營收,濕巴剎在新加坡的數量逐步下滑當中。

然華人社會結構,是因為彼此的關係建立後,會更緊密網絡的各個單位。關係的建立,就筆者個人看來,或許是對某種事物具有共通的價值觀與認知,屬於一種共同的信仰理念。濕巴剎雖然式微,但在許多新加坡人的眼中,仍然是她們生活中的一部份,失去這樣事物,就等於讓自己對生長環境的歸屬感又少了一項。

許多民眾也開始紛紛支持保留濕巴剎的存在,不要大企業的經營,不要便利明亮卻毫無人情味可言的SUPERMARKET。新加坡各區機關也發現了民意的方向,也表示將依大眾的期望,視為繼續保持濕巴剎存在的可能性。

雖然我們未必像過往般與它如此親近,但在它可能消失之際,大家終於發現不能沒有它。它是所有新加坡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對自己身為新加坡人的認同關鍵,一切都在變,但「傳統」是不能完全消失的。

今天回頭再去台北市的南門市場瀏覽,雖然因家裡環境關係不能開伙,但光是逛過一圈後,發現了許多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人情味,以及自己身為華人的認同。

下一次再到新加坡,相信照片中的巴剎,應仍能出現在我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