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雖小,但聚集起來卻有意想不到的力量」,這句話可以用在台灣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式上。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台灣的中小企業對於國家的發展而言,可謂維持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8年對台灣中小企業的統計調查可知,中小企業即佔所有行業的百分之97.64,約123萬3984家,出口總額約1兆6400億台幣,佔台灣總出口額的百分之17.31。
台灣的中小企業多屬傳統製造產業或電子製造產業,製造業每年出口至世界各地的金額維繫了台灣向來以國際貿易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現象下,企業在生產與銷售各項流程上已擺脫地理環境的侷限,由於區域內鄰近國家間貿易往來,在生產與運輸上所花費成本將少於跨洲間貿易,台灣出口銷售的主要來往國家以鄰近區域為主。中國大陸近幾年來一直為台灣最大出口對象,再加上同文同種的優勢,排除2008年前因政治情勢的限制。在2008年底正式三通後,經濟合作的主要框架已經建構。
但許多中小企業對於開拓如何開拓大陸市場仍抱持著疑問,各省市的產業環境大不相同,如何開發全新的中國大陸客戶,可能也是中小企業主最想知道的答案,「貿易仲介平台」的建立大大能夠降低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尋找對岸買家的困惑。
大陸中央單位與各省政府皆曾派出大小不同的經貿採購團到台灣做大規模採購,尤以去年江蘇團赴台採購總額聲稱十億元的面板產品最為轟動。之後雖然大陸中央級單位將不再至台灣採購,但各省市政府將接手此一任務,今年陸續會有不同地方的大陸採購團前來台灣洽談商品採購事宜。外貿協會也將成為這些大陸地方採購團在台灣的主要聯繫平台,由貿協主辦各項產業展覽與採購洽談會,幫助中小企業主能夠找尋到對岸買家。
台灣各個產業公會與民間的兩岸企業交流協會或許也能建構類似的貿易往來平台,可在中國大陸各省舉辦主題性的貿易展覽與會議,安排台灣企業前往參展,一方面達成銷售成果,也能因此對當地環境有初步的認識,建立銷售網絡。更進一步的讓這些會展常態化,成為每年或每半年固定舉辦的活動,更可消弭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從事經貿往來的各種資訊不對稱現象,早日達到貿易往來過程透明化,讓台灣中小企業能夠增加競爭優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