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二月中聖淘沙的賭場開幕之後,新加坡成為亞太地區第四個境內擁有合法賭場的國家(其他三國分別為澳門、馬來西亞以及韓國),這將是長期以「嚴峻法治」立國的新加坡,轉變國家發展路線的第一步,最起碼以往博彩業在當地處於地下化的非法行為,與黑道勢力的影響無法完全脫鉤,也讓新加坡政府無法像澳門般完全的開放博彩事業,深怕自身的國家形象自此被抹上「黑影」。尤其李光耀特別在意的應是新加坡四十多年來建立的完美形象—東南亞各國給予外人落後且治安狀況惡劣的印刻,唯有這座小小獅城以港口轉運以及服務業等立基今日新加坡的光彩,如果改弦易轍,都不免讓人聯想到—新加坡此舉是為挽救金融海嘯後的衰退?
這點無庸置疑的正確,博彩業可說是旅遊產業的附加選項之一,吸引賭性堅強的賭客光臨,包括所花費的鉅額賭金外,航空業與旅館業等產業都能獲得利益,與一般旅遊業不同,新加坡本身的觀光資源有限,若非加上鄰近的馬來西亞,大部分造訪新加坡的旅客便不覺再次造訪此地的價值,停留天數也越來越少。對照地理條件相似的香港,旅遊產業的服務水平不如後者之外,香港的購物天堂形象也是累積了數十年的發展下,才將香港發展成為今日的榮景。在今年三月號全球中央雜誌的專題報導中,金融海嘯發生近兩年來,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新加坡受到傷害遠比想像中的還要慘重,科技產業為節省人力與土地成本,選擇撤出新加坡到成本更低廉的其他發展中國家;而金融與服務業又面臨同質性高的香港與上海等地之競爭,新加坡在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呈現了負百分之二的數字,製造業與服務業失業比例居高,到09年底甚至可能到達百分之四,這些都使總理李顯龍長思挽救新加坡的最好方式。
開放賭場設立的決定絕對是過程艱辛也飽受抨擊的一項,從李顯龍的父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表示:『新加坡要設賭場,除非我死掉』,這般強烈的情緒表達,不難理解設立賭場帶來的效果,各有利弊,且新加坡社會風氣明顯保守,對設立賭場一事,許多宗教與教育團體也發出了反對之聲,但總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設立賭場的決定還是沒有變動,只是政府也試圖降低賭場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例如名稱絕非是賭場,而是Integrated Resort(綜合娛樂城),像是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度假村,賭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設施,加強其他如購物、視聽與娛樂等機能設施,向美國拉斯維加斯等大型賭場看齊,開創另一番事業。
開放賭場設立雖有助於星國服務或旅遊業的起死回生,但在雲頂集團經營的聖淘沙賭場開幕之前,新加坡國會通過決議,限制本國國民進入賭場消費,星國民眾若要進入賭場,必須繳交一百新幣(約台幣二千三百元)之入場費,且限定只有二十四小時的停留時間,逾時出場則可能被罰款一千元新幣(約台幣二萬三千元),不久後更將適用範圍擴及到持有外國護照的新加坡永久居民。相較之下,除了澳門以外,韓國的華克山莊與馬來西亞的雲頂也都設置了對本國居民的限制,華克山莊賭場只限開放給外國旅客,馬來西亞則較特別,由於馬來西亞為伊斯蘭教國家,伊斯蘭教律法禁止穆斯林有賭博行為,所有馬來西亞土著(馬來人)會受到宗教局的嚴格規定,若違反者將被處以刑罰,在賭場入口都有專人檢查是否有馬來人混進賭場,只有當地華人或印度人才能進入消費。再加上星國所新出台的規定來看,這些限制命令不光是政府擔心民眾遇「賭」而失去了自制能力,隨之而來的偷竊、黑社會勢力介入引發的動亂,都是澳門開放博彩業以來的真實社會狀況。這些國家所存在的,是各有傳統的宗教倫理道德規範拘束,韓國與新加坡的社會風氣仍有強烈的儒家(或是基督文化),制約政府對開放賭場的態度。國家一方面藉博彩業刺激經濟,也運用公權力去限制自家人參與的權利,將營運主要對象全寄託於外國觀光客身上,減少在當地發生的負面事件,充分使裙帶產業受
惠。
新加坡主要冀望的外國客源,雖然並未明說,但應該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旅客,只是中國政府也不希望自己的國民嗜賭成性,最後若限制國民到新加坡旅遊,也就失去原先期望的結果。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菲”常愉快的中環周日假期
大多數旅客聽到「中環」兩字,早就聯想到著名的地標—中銀大廈,你也能從九龍一岸遠眺成群的高樓林集,從早到晚,中環永遠處在上緊發條的狀態,平時一班班地鐵和巴士,載來了無數的上班族,為自己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級商業戰場裡求得一絲生機。到了夜晚或是假日,地鐵巴士則載來成千上萬的旅客,肆意地購物與享受頂級美食,為香港創造無數的經濟奇蹟。腦海中的香港「印記」,已經綑綁著這般的物質享受的畫面。
不過一到周日,中環總輕鬆地能轉換印記,成為菲律賓籍為主的女性勞工們的聚集之處。這般景象已經不見任何稀奇之處,在台灣主要城市的火車站商圈,所聚集的外國勞工人數遠超過於在中環所見。

但在中環所看到,卻有某些相異點,比如香港的產業結構原因下,甚少勞力密集性的傳統製造產業,因而香港的外籍勞工絕大多數是女性,主要是家庭幫傭與老人照顧等工作,工作時間從一到六,星期天才是真正有機會喘口氣,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而另一有趣之處,在觀光旅遊業興盛的香港,每棟主要購物商場與大樓間,都有串連好的天橋,讓觀光客在颳風下雨時刻,不必冒雨穿越川流的馬路虎口。也不知何時,這些在這片土地上打拼的異鄉嬌客,進駐了這些天橋,席地而坐,許多素未謀面的姊妹們用塔拉加語或當地母語興奮的聊天,平時一至五的她們,與雇主間操著英語或是不流利的粵語,佩服著她們的語言學習能力,但只是環境的壓力所激發的無限量潛能,有一絲的無奈感。

她們早就準備好了一天的食物,選擇不用收取門票的天橋做聚會,這遠比到麥當勞或大家樂,還得花上主餐或飲料的費用,狹小的空間,也無法數十數百個姊妹們一同談天說地,更符合經濟效益,所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遠在家鄉的親人們所著想,也許只需要適應外地遊客們對她們投射的眼光,可能帶有歧視的意味。也許每個在星期天造訪中環的遊客們會對她們的集會,做出了兩種可能的想像假設:中環的環境水準不如原本他們造訪之前的期待,或是刻板的認為她們有礙整體香港觀瞻。至少本地民眾已經習慣這樣的景象,只是偶爾「賓妹」兩字仍會脫口而出。(註:某些香港民眾對菲籍女性勞工的稱呼,帶有輕蔑之意)
無論覺得她們辛苦或是可憐,都只是將自己的價值理念套用在她們身上,所得到的感覺都是帶有最初的偏見。我選擇單純的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與香港人或是其他地區沒有任何的差異,語言與文化只是表象。香港這個地方只是她們的過站,最終幾年後,她們會回到自己的歸屬地,也就是支撐著她們成長的動力的故鄉。
吃完了大家分享的家鄉食物,看完了中環菲律賓商店播放的家鄉電視節目,當天晚上她們又將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等待下一個星期天,中環街頭仍然能夠聽到她們的身影與談笑聲。
不過一到周日,中環總輕鬆地能轉換印記,成為菲律賓籍為主的女性勞工們的聚集之處。這般景象已經不見任何稀奇之處,在台灣主要城市的火車站商圈,所聚集的外國勞工人數遠超過於在中環所見。
但在中環所看到,卻有某些相異點,比如香港的產業結構原因下,甚少勞力密集性的傳統製造產業,因而香港的外籍勞工絕大多數是女性,主要是家庭幫傭與老人照顧等工作,工作時間從一到六,星期天才是真正有機會喘口氣,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而另一有趣之處,在觀光旅遊業興盛的香港,每棟主要購物商場與大樓間,都有串連好的天橋,讓觀光客在颳風下雨時刻,不必冒雨穿越川流的馬路虎口。也不知何時,這些在這片土地上打拼的異鄉嬌客,進駐了這些天橋,席地而坐,許多素未謀面的姊妹們用塔拉加語或當地母語興奮的聊天,平時一至五的她們,與雇主間操著英語或是不流利的粵語,佩服著她們的語言學習能力,但只是環境的壓力所激發的無限量潛能,有一絲的無奈感。
她們早就準備好了一天的食物,選擇不用收取門票的天橋做聚會,這遠比到麥當勞或大家樂,還得花上主餐或飲料的費用,狹小的空間,也無法數十數百個姊妹們一同談天說地,更符合經濟效益,所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遠在家鄉的親人們所著想,也許只需要適應外地遊客們對她們投射的眼光,可能帶有歧視的意味。也許每個在星期天造訪中環的遊客們會對她們的集會,做出了兩種可能的想像假設:中環的環境水準不如原本他們造訪之前的期待,或是刻板的認為她們有礙整體香港觀瞻。至少本地民眾已經習慣這樣的景象,只是偶爾「賓妹」兩字仍會脫口而出。(註:某些香港民眾對菲籍女性勞工的稱呼,帶有輕蔑之意)
無論覺得她們辛苦或是可憐,都只是將自己的價值理念套用在她們身上,所得到的感覺都是帶有最初的偏見。我選擇單純的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與香港人或是其他地區沒有任何的差異,語言與文化只是表象。香港這個地方只是她們的過站,最終幾年後,她們會回到自己的歸屬地,也就是支撐著她們成長的動力的故鄉。
吃完了大家分享的家鄉食物,看完了中環菲律賓商店播放的家鄉電視節目,當天晚上她們又將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等待下一個星期天,中環街頭仍然能夠聽到她們的身影與談笑聲。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台北「雙」國際機場的功能定位
近來松山機場的命運,在政府部門的兩岸定期航班正常化下,簡直是黃袍加身,氣勢火紅。因位處市區而受到商務型旅客的喜愛,如此無須再自行開車或是搭乘巴士前往桃園機場。自2008年底兩岸達成定期航班正常化的協議,以松山機場作為兩岸直航的主要機場之一,配合去年七月捷運文湖線的通車,當年為了在松山機場設站,還特地改變興建路線。原本政府對松山與桃園機場的定位:前者主國內,後者主國際的界線,隨著政府將松山機場恢復國際線,爭取直飛上海虹橋、首爾金浦以及東京羽田等亞洲市區機場路線,聯結形成東北亞的「黃金鐵四角」,未來這些航權談判若能成功,兩岸直航班機次增加,松山機場將再度站回國際機場的舞台上。
令人懷疑的是,松山機場做好準備了嗎?或者,應該對桃園與松山機場的功能定位提出問題並質疑。
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正式啟用,取代松山機場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國際機場,原因就在松山機場位處台北市區,北臨基隆河,又接近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毫無擴張的空間,不得不另尋他處興建新機場。而30年前開幕的桃園機場可說是全亞太地區最先進的機場,如今滄海桑田,十七八年的桃園機場就面臨原本的第一航廈發展飽和,但第二航廈的興建卻問題重重,雖然自2000年啟用後至今已有十個年頭,整個軟硬體的更新卻不如鄰近的香港與新加坡,近年更落後於上海與北京等機場,或許這不是桃園機場在亞太區域地位逐漸沒落的主因。政治因素導致我國在航權談判上的困難度也顯得有些高,加上近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狀況呈現疲乏,某部分的產業選擇外移,連帶的影響到貨運的成長,這些都是原因。
這兩年兩岸直航正常化,對台灣本地的航空公司確是一利多,在新聞報導上可見各家航空之間在爭取航線航班分配的角力戰,縱然每條航線並無所謂的獨家壟斷,但每家公司熱門航線幾乎班班客滿,票價也因此都維持在高價未見跌落,兩岸熱絡的航空市場商機是我們所樂見的。但無論是松山機場或桃園機場,在軟體與硬體的設備改善上皆不見起色,機場捷運二十多年前口口聲聲要動工,二十多年後終於「動工」,但1998年才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機場的機場快線早已通車許久;機場的飲食部門早就讓人詬病,不但選擇性少,食物價格也高得驚人;另外牆壁剝落、漏水等等狀況早就見怪不怪,這些小地方往往都會直接地影響到旅客的觀感,如此這座機場的評價在他們心中如何,答案早已揭曉。
也許這些問題能夠用「錢」來改善,但單獨一項整修工程就所費不貲,若要同時修繕桃園機場與松山機場,兩個同時肩負起台北的國際航線任務,同質性太高,也無形間浪費預算,損失的是你我納稅人的錢。更別忘記我國擅長「把餅做大」,高雄小港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也都有著國際線功能,但飛航的航線與航班卻往往讓人忘記,「原來這是國際機場」,而每年砸在這四個國際機場的經費,都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有人認為提升松山機場是為了可和首爾的金浦、東京羽田、上海虹橋等市區機場建構運輸網絡,便利商務性旅客。但我們回頭想想,這三地的機場後來皆被取代,原因也和松山機場相同。當然回過頭把市區機場提升回國際線功能,都是為了滿足商務型旅客,但以目前台灣的整體環境來看,都不能和上海與東京等地相提並論。而發展與這些地方的航線,的確是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但若要完全認為是滿足商務旅客,未免有些牽強。但如果主攻兩岸航線與上述這些航線的松山機場,能夠確實發揮效用,這對台灣的航空業發展,也是正面的評價。但莫忘桃園機場才是台北的國際機場,而現在的桃園機場,必須要做一些重大的改變,才能挽救他的「國門形象」。
令人懷疑的是,松山機場做好準備了嗎?或者,應該對桃園與松山機場的功能定位提出問題並質疑。
桃園國際機場於1979年正式啟用,取代松山機場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國際機場,原因就在松山機場位處台北市區,北臨基隆河,又接近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毫無擴張的空間,不得不另尋他處興建新機場。而30年前開幕的桃園機場可說是全亞太地區最先進的機場,如今滄海桑田,十七八年的桃園機場就面臨原本的第一航廈發展飽和,但第二航廈的興建卻問題重重,雖然自2000年啟用後至今已有十個年頭,整個軟硬體的更新卻不如鄰近的香港與新加坡,近年更落後於上海與北京等機場,或許這不是桃園機場在亞太區域地位逐漸沒落的主因。政治因素導致我國在航權談判上的困難度也顯得有些高,加上近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狀況呈現疲乏,某部分的產業選擇外移,連帶的影響到貨運的成長,這些都是原因。
這兩年兩岸直航正常化,對台灣本地的航空公司確是一利多,在新聞報導上可見各家航空之間在爭取航線航班分配的角力戰,縱然每條航線並無所謂的獨家壟斷,但每家公司熱門航線幾乎班班客滿,票價也因此都維持在高價未見跌落,兩岸熱絡的航空市場商機是我們所樂見的。但無論是松山機場或桃園機場,在軟體與硬體的設備改善上皆不見起色,機場捷運二十多年前口口聲聲要動工,二十多年後終於「動工」,但1998年才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機場的機場快線早已通車許久;機場的飲食部門早就讓人詬病,不但選擇性少,食物價格也高得驚人;另外牆壁剝落、漏水等等狀況早就見怪不怪,這些小地方往往都會直接地影響到旅客的觀感,如此這座機場的評價在他們心中如何,答案早已揭曉。
也許這些問題能夠用「錢」來改善,但單獨一項整修工程就所費不貲,若要同時修繕桃園機場與松山機場,兩個同時肩負起台北的國際航線任務,同質性太高,也無形間浪費預算,損失的是你我納稅人的錢。更別忘記我國擅長「把餅做大」,高雄小港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也都有著國際線功能,但飛航的航線與航班卻往往讓人忘記,「原來這是國際機場」,而每年砸在這四個國際機場的經費,都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有人認為提升松山機場是為了可和首爾的金浦、東京羽田、上海虹橋等市區機場建構運輸網絡,便利商務性旅客。但我們回頭想想,這三地的機場後來皆被取代,原因也和松山機場相同。當然回過頭把市區機場提升回國際線功能,都是為了滿足商務型旅客,但以目前台灣的整體環境來看,都不能和上海與東京等地相提並論。而發展與這些地方的航線,的確是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但若要完全認為是滿足商務旅客,未免有些牽強。但如果主攻兩岸航線與上述這些航線的松山機場,能夠確實發揮效用,這對台灣的航空業發展,也是正面的評價。但莫忘桃園機場才是台北的國際機場,而現在的桃園機場,必須要做一些重大的改變,才能挽救他的「國門形象」。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菠蘿油‧現代‧過去‧茶餐廳
菠蘿油是香港茶餐廳最常出現的點心類食品,與台灣的菠蘿麵包相似度十分之高,只差在多了一個「油」--牛油片,通常都是冷藏過的,因為夾在剛出爐熱騰騰的菠蘿包中,一口咬下,熱中帶冰的快感,隨著牛油在口中的融化,那股口感將會在喉嚨裡殘留些會,令人意猶未盡。
但服用前請先注意,麵包跟牛油都是高卡路里食物,吃太多回家秤體重,可會讓你「驚天動地」,若你的身材已和我一樣地無可救藥,那就淺嚐而止。
但我喜愛菠蘿油的程度也是無可救藥地可怕,每次只要有機會,就會勇闖各大茶餐廳,大快朵頤,或許您不相信,不同茶餐廳所製造的菠蘿油,每一口都帶給我不同時空的香港印象。

廟街的美都餐室,是我藉著菠蘿油回顧香港歷史的入門之處,這間約有五十年左右的茶餐廳,不同於一般的茶餐廳,門口花狀的鐵窗,現已不復見的吊扇,老式的桌椅,是讓你一入座,就像回到五十年前的光景。經驗老成但沒有表情的女服務生將菠蘿油送上桌後,只見黃色的小碟子所載負著相同色系的麵包,烘烤後雖沒有太酥脆的外皮,但品嘗後強烈地感覺到,麵包雖然鬆軟,卻極好入口,牛油片也涼的恰好,這種不拘的口感,也的確是讓自己第一時間意識到身處廟街。

這是老味道,牆上的老時鐘這麼告訴著我;
「靠近我,我帶你回去」,褐色花紋狀的內牆也伸手招喚。
浮現起在我還未出世的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的那個十年,許多製造業發展興盛,作業員們就算忙碌趕工,到了三點半,仍就近走進茶餐廳,帶走二個菠蘿包,外加一杯凍飲奶茶,享用完畢後繼續為未來打拼,創造接下來的黃金80年代。這間茶餐廳擁有時光倒轉的力量,絕對來自於不變的擺設,以及那個平淡的外表,卻有層層魔力的菠蘿油。
唯一有讓我稍稍回到現實的,恐怕是我抬頭看見結帳櫃台旁邊,餐室老闆在新加坡著名景點,做出暢飲魚尾獅噴泉的鬼馬照片罷。
過幾日光顧另一家知名茶餐廳—金華冰廳,由於是星期天一早,全家大小享受難得的團聚早餐時光,努力擠到二人座位後,當然又是「菠蘿油‧唔該」一句話。
沒過多久,冰火菠蘿油送上,旁邊的鴛鴦奶茶只是配角,沒有他的戲份。

我極度地喜歡金黃酥脆的外皮,那是菠蘿包烘焙到最火熱時所集聚的精華。
而金華冰廳果然是有著現代化的特徵,牛油片冰涼入裡,融化之際一股淡淡的檸檬香,讓我的鼻腔對突來的味道牽引,令我有魂縈夢牽的感受,這與熾熱的麵包絕對是強烈的對比,帶有一點不協調的衝突,但我就是喜歡這種衝突的快感。
每一口,我都吃出自己活在此刻,這是現代化的香港茶餐廳,突然我期盼自己能夠是這附近企業的上班族。這樣一來,我能夠在趕著跑進辦公室之前,到冰廳門口的外帶窗口,隨手一份冰火菠蘿油,帶進公司,為我的頭腦打上班卡。

走過無數茶餐廳,吃過的菠蘿油足夠讓我再肥個幾公斤,滿足自己的口感是生理必需,但每一樣食物其實都是一種當地精神的象徵。比如我們對香港這個國際都市,第一個印象就是冷漠、自我、對他人漠不關心,每個人都努力的掙取金錢物質,以求在這個擁擠的封閉空間裡,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但在茶餐廳裡,豐富的市井美食、冷熱皆宜的飲品,都能夠讓你在為工作壓力感覺抓狂邊際,來個好好的紓壓。私人相信菠蘿油具有這種力量,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到底是英國統治還是回歸中國,他依然是外酥內軟,一口就能讓人放鬆的美食,也見證香港人與美食的親密接觸,帶出了獨特的茶餐廳文化,完全地屬於香港這片土地之上。
但服用前請先注意,麵包跟牛油都是高卡路里食物,吃太多回家秤體重,可會讓你「驚天動地」,若你的身材已和我一樣地無可救藥,那就淺嚐而止。
但我喜愛菠蘿油的程度也是無可救藥地可怕,每次只要有機會,就會勇闖各大茶餐廳,大快朵頤,或許您不相信,不同茶餐廳所製造的菠蘿油,每一口都帶給我不同時空的香港印象。
廟街的美都餐室,是我藉著菠蘿油回顧香港歷史的入門之處,這間約有五十年左右的茶餐廳,不同於一般的茶餐廳,門口花狀的鐵窗,現已不復見的吊扇,老式的桌椅,是讓你一入座,就像回到五十年前的光景。經驗老成但沒有表情的女服務生將菠蘿油送上桌後,只見黃色的小碟子所載負著相同色系的麵包,烘烤後雖沒有太酥脆的外皮,但品嘗後強烈地感覺到,麵包雖然鬆軟,卻極好入口,牛油片也涼的恰好,這種不拘的口感,也的確是讓自己第一時間意識到身處廟街。
這是老味道,牆上的老時鐘這麼告訴著我;
「靠近我,我帶你回去」,褐色花紋狀的內牆也伸手招喚。
浮現起在我還未出世的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的那個十年,許多製造業發展興盛,作業員們就算忙碌趕工,到了三點半,仍就近走進茶餐廳,帶走二個菠蘿包,外加一杯凍飲奶茶,享用完畢後繼續為未來打拼,創造接下來的黃金80年代。這間茶餐廳擁有時光倒轉的力量,絕對來自於不變的擺設,以及那個平淡的外表,卻有層層魔力的菠蘿油。
唯一有讓我稍稍回到現實的,恐怕是我抬頭看見結帳櫃台旁邊,餐室老闆在新加坡著名景點,做出暢飲魚尾獅噴泉的鬼馬照片罷。
過幾日光顧另一家知名茶餐廳—金華冰廳,由於是星期天一早,全家大小享受難得的團聚早餐時光,努力擠到二人座位後,當然又是「菠蘿油‧唔該」一句話。
沒過多久,冰火菠蘿油送上,旁邊的鴛鴦奶茶只是配角,沒有他的戲份。
我極度地喜歡金黃酥脆的外皮,那是菠蘿包烘焙到最火熱時所集聚的精華。
而金華冰廳果然是有著現代化的特徵,牛油片冰涼入裡,融化之際一股淡淡的檸檬香,讓我的鼻腔對突來的味道牽引,令我有魂縈夢牽的感受,這與熾熱的麵包絕對是強烈的對比,帶有一點不協調的衝突,但我就是喜歡這種衝突的快感。
每一口,我都吃出自己活在此刻,這是現代化的香港茶餐廳,突然我期盼自己能夠是這附近企業的上班族。這樣一來,我能夠在趕著跑進辦公室之前,到冰廳門口的外帶窗口,隨手一份冰火菠蘿油,帶進公司,為我的頭腦打上班卡。
走過無數茶餐廳,吃過的菠蘿油足夠讓我再肥個幾公斤,滿足自己的口感是生理必需,但每一樣食物其實都是一種當地精神的象徵。比如我們對香港這個國際都市,第一個印象就是冷漠、自我、對他人漠不關心,每個人都努力的掙取金錢物質,以求在這個擁擠的封閉空間裡,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但在茶餐廳裡,豐富的市井美食、冷熱皆宜的飲品,都能夠讓你在為工作壓力感覺抓狂邊際,來個好好的紓壓。私人相信菠蘿油具有這種力量,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到底是英國統治還是回歸中國,他依然是外酥內軟,一口就能讓人放鬆的美食,也見證香港人與美食的親密接觸,帶出了獨特的茶餐廳文化,完全地屬於香港這片土地之上。
訂閱:
文章 (Atom)